武漢市加快智慧社區建設,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“共建共生”
推動社區服務改革,貫通社區服務平臺
推行社區政務自助服務,實現“服務不打烊”。2018年,我辦指導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局開展市政務服務“網上為常態”項目建設,開發全市統一2自助政務服務系統,與市自然資源規劃、人社、公安(戶政)等部門開展系統對接,實現老年證辦理、企業營業執照打印、房產報告打印、公積金繳存打印等89項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自助辦理、查詢。同時在全市推動自助政務服務終端向街道、社區以及人口密集的工業園區、商務樓宇、校園等場所部署。目前,已在洪山區、硚口區、江岸區、武昌區等區部署自助服務終端197臺,讓政務服務從政務中心搬到了社區門口,實現“辦事不跑腿”。
指導社區智慧化建設。為統籌基層各社區信息化建設,破解社區數據“困局”,減輕基層工作負擔,我市啟動了智慧社區(社區治理)建設標準化研究,按照民政部發布的《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基本規范》,借鑒成都、杭州南京等地社區標準化建設工作經驗,以市社區管理服務系統的《武漢市社會服務與管理網絡劃分規范與編碼規范》和《武漢市社會服務與管理信息系統服務接口規范》為基礎,綜合江岸區“愛社區”、武昌“微鄰里”及社區實際工作需求,編訂地方標準《智慧社區服務與管理規范》(DB4201/T 572-2018),進一步明確了智慧社區平臺建設、核心數據采集、基礎業務流程等9個方面的標準規范,保障各個社區建設系統與政府、企業和社會組織互聯互通,推動智慧社區建設成果共享和數據資源共用。
貫通社區報事通道,確保實現“民呼我應”。按照市領導關于“民有所呼,我必有應”,黨建引領創新社會治理的總體部署,全市各區各部門正在推動“呼、應、評”工作閉環構建,建立自下而上的“報事、辦事、議事”問題清單,理清市、區及部門邊界,探索建立市直部門分工協調配合機制,實現分級分類、流程化辦理,運用大數據等技術,構建智慧化治理平臺,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發現、快速解決;并進一步強化街道樞紐功能,細化職責清單,理順條塊關系,為基層減事、減負,讓基層回歸到為居民服務的本職上來;同時鼓勵發揮市場和社會作用,通過購買服務、項目外包等方式,吸引社會資本發展各類城市服務業,推動社區居委會完善加強“自治”,推進“三治融合”,實現社區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。
為加快我市智慧社區建設,堅持全市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“共建共生、適度超前”的原則,我市將繼續統籌推進智能基礎設施、便捷公共服務、高效城市治理、數據資產管理、產城融合發展的智慧城市建設,將我市打造成為綠色智能、安全和諧、多元普惠、創新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。
- 上一篇:智慧社區火熱建設的背景淺析 2020/1/30
- 下一篇:以智慧社區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是助力基層戰疫新式武器 2020/1/30